各方各族:上帝的話語是給每種語言的預覽
愛是恆久忍耐
這句耳熟能詳的話,出現在無數的婚禮及講道中。但就像生活上許多其他的事情一樣,如果把熟悉的東西從新的角度來觀察,會幫助我們更多。我們在這裏要做的,就是用其他非英文(譯者註:或非母語)的語言,來看聖經。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並不是因為其他語言翻譯人員是更好的聖經學者,或者他們有新奇的屬靈洞察力,而是因為他們在卯足全力,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原文中的意思時,我們看到一些不容易想到的真理。
另外一種語言在「解秘」像「愛是恆久忍耐」這句話時,難道會有什麼不同嗎?讓我們先看看「愛」這個字。
「愛」是一個抽象的名詞——形容一種摸不著的東西。在英語及可因內希臘語(Koine Greek,原文新約聖經所用的語言)裡面,抽象的詞彙很多,像是死亡、自由、混沌、知識、民主等等。其他的語系就沒有那麼多的抽象名詞,甚至完全沒有。
抽象名詞常常是由一個動詞直接轉成名詞,像「愛」這個字就是如此。但是當一種語文中沒有抽象名詞的時候,「愛」就只有是動詞,因此需要加上另外兩個資料:是誰主動在愛,以及誰(或是什麼東西)是接受愛的。
你如果是一個聖經翻譯者,工作是要將「愛是恆久忍耐」譯成一個「愛」必須是動詞,不能是名詞的語文,你就必須知道其他必要的資料:究竟是誰在愛誰。有兩種語言是如此:一個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語言 Lamogai,另一個是墨西哥山區一個小地方的當地話 Tezoatlán Mixtec。這句話的希臘原文,並沒有直接的顯示主動詞是誰與被動詞是誰,因此你必須要由這節經文的周圍情境,它的上下文中來找答案。
大衛·布榮(Dave Brunn)是 Lamogai 的翻譯同工。他在翻譯哥林多前書 13:1-3 時,了解到保羅一直在用自己為例(「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我就是鳴的鑼⋯」等等)。大衛的結論是,如果保羅把自己包括在內,那個主動去愛人的「誰」,應該是指「一般人」。
約翰·威廉司(John Williams)是 Tezoatlán Mixtec 的翻譯同工。他解釋說:「翻譯團隊剛開始時,認為這可能是在說上帝對我們的愛,然後我們看到「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之後的八句話,都是在說『愛不是什麼』」,因此他們的結論是那些否定句不可能是和上帝有關的。
至於句中受詞的「誰」,很顯然易見也是指「一般人」。大衛解釋說:「通常我們什麼時候最會表現出一些品格像是忍耐、恩慈、炫耀、驕傲及憤怒?那就是在我們跟別人的互動關係上。」
因此,你應該這樣翻譯:「去愛別人的人,應該對那些人有耐心」,或是「當我們去愛別人時,我們內心要忍耐他們的行為。」
試試再唸一遍哥林多前書 13:4-7,這次將這些「愛」的句子換成你個人的行動宣言,把你的名字套入主詞的部分,受詞套入「人們」——甚至可能是某個特定的人。這會不會讓你對「愛」應該做的努力,有不同的看法?它有沒有讓你的「愛」更有伸展力?
關於此計劃
起初上帝要與人類溝通的心意,就是給「各國、各族以及各方的」。雖然所有的語言都能同樣有效地表達聖經中的信息,但每種語言各有它獨特之處,在闡述某些經文時,有些語言比其他的語言更能淋漓盡致的表達信息裡的豐盛。這個讀經計畫會探索其中七個隱藏的寶藏,它們將會擴展你對上帝和對福音的認識。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