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種語言:傾聽這位說多種語言的上帝預覽
愛是恆久忍耐
這句經文在無數的婚禮和講道中已是耳熟能詳。不過,正如生活上很多其他事情一樣,若以新角度去看熟悉事物會有所裨益的——例如用華語以外的其他語言來看這句話。
為甚麼呢?不是因為其他語言的聖經翻譯學者有更好的神學觀,或嶄新的屬靈亮光,而是因為他們在翻譯原文時,不得不以一種我們未必能馬上理解到的方式顯現出真理來。
究竟其他語言怎樣「解開」句子如「愛是恆久忍耐」當中隱藏的意思?讓我們先談談「愛」這個字:
「愛」是個抽象名詞——描述一些難以量度的一個字。在英語,也在新約聖經原文所用的通用希臘語(Koine Greek)裡,抽象名詞十分常見,例如死亡、自由、混亂、知識和民主等。在其他語言裡,這些抽象名詞則屬罕見,甚至根本不存在。
抽象名詞往往是由動詞變換而成,而「愛」就是其中一例。但在沒有抽象名詞概念的語言裡,「愛」仍是個動詞,需要額外兩項資料才能成句,那就是誰去愛,和愛誰 / 甚麼。
如果你是聖經翻譯者,正要翻譯「愛是恆久忍耐」到一種語言,而這句中的「愛」只能作動詞,不能轉為名詞的話,那麼你便要推敲究竟「誰」愛「誰」這些必須的資訊。巴布亞新畿內亞的其中一種語言,拉莫蓋語(Lamogai)和墨西哥的其中一種語言,特佐阿特蘭米斯特克語 (Tezoatlán Mixtec),就是兩個例子。由於希臘原文沒有提供直接證據,說明「愛」的主詞和受詞,即「誰」愛「誰」,所以你必須細讀有關經文的上文下理。
翻譯哥林多前書13:1-3 的拉莫蓋語譯者,戴夫 ‧ 布勞恩(Dave Brunn)發覺保羅不斷提到他自己,(「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我就成了鳴的鑼……」 等等)。戴夫認為保羅既然包括自己在內,便下結論說「誰」去愛的「誰」所指的是「人們」。
把聖經翻譯為特佐阿特蘭米斯特克語的約翰 ‧ 威廉斯(John Williams)解釋說:「翻譯團隊最初認為是上帝愛我們,但看到經文說完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之後,接著連續 8 句指出『愛』不是甚麼。因此,他們得出結論,認為這些否定句不可能與上帝有關。」
至於受詞,就是「誰」被愛,這裡也明顯地指「人們」。正如戴夫解釋,「我們甚麼時候最常用到忍耐、恩慈、自誇、張狂和發怒等形容詞?正是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裡。」
因此,你的翻譯大概會是這樣:「愛人的人是忍耐其他人的」,又或作:「我們愛其他人,就會在內心忍受他們的行為」。
試試再讀哥林多前書 13:4-7。這次,把有關愛的經文化為你個人的行動宣言,以你的名字為主詞,其他人,甚至是某一個人的名字為受詞。對於這麼難實踐的愛,這會怎樣改變你的看法?又會如何令你把個人的愛延展更遠?
關於此計劃
自創世以來,上帝的心意就是與「各邦國、各支派和各語言」的人溝通。不同的語言固然都同樣能夠帶出聖經的意思,但每一種卻有其獨特之處,可以把某些聖經的話語以極為豐富的方式演繹,而非其他語言所能做到。這個聖經計劃就是要透過剖析其中七種隱藏的瑰寶,幫助你擴闊對上帝和福音的認識。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