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Version Logo
Search Icon

圣经日日行Sample

圣经日日行

DAY 48 OF 365

是善还是恶?

在今天的新约经文中,耶稣问了一个问题:“行善行恶……哪样是可以的呢”?(马可福音3:4)

我曾是个无神论者。那时我认为一个人的身体、意念以及他所生长的环境决定了他的所有行为。从根本上说,没有绝对的善和恶。因为如果没有神,就没有道德的终极基础。因此,世上没有绝对的善恶标准。

但在内心深处,我明明知道善恶有别。即使我不信有神,我也常使用“善”或“恶”这一类的字眼。直到后来我遇见了耶稣,我才明白真的有一位神,是他创造了道德律。神借着圣经,尤其是借着耶稣这个人,揭示了善恶的本质。

神把良心赐给人,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人的良心已经变得麻木,需要真理把它磨得“敏锐”些。

箴言 5:1-14

警惕假冒为善

所有罪都有欺骗性;罪通常是假冒为善的。表面看来,这种伪装的“善”很有吸引力:“因为淫妇的嘴滴下蜂蜜,她的口比油更滑”(5:3)。但实际上它却“苦似茵陈”(5:4),引人进入“死地”(5节第一段)和“阴间”(5节第二段)。

这段经文既刻画了性的威力,也显明它的危险。我们生活在一个性泛滥的时代:色情图片在网络上唾手可得,身边处处充斥着有关性的画面,追求“性满足”的文化正大行其道。

性本是神的祝福之一(创世记2:24),但如果人们错误对待性,就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这段经文让我们对性提高警惕,提醒我们不要被它欺骗。

不要踏上那条会令你后悔终身的路。“你所行的道要离她远,不可就近她的房门。“(8节)如果忽视这个警戒,我们就很可能在悔恨当中度过一生 (5:11)。不要与诱惑调情,要快快逃离它。

乔伊斯.迈尔这样写道:“智慧是我们的朋友,它帮助我们不会在日后悔恨。我觉得世上最悲惨的事莫过于在迟暮之年回首往事时,只能为做了某事或没做某事而懊悔不已。智慧帮助我们在当下做出正确抉择,日后得享美好果实。”

主啊,请帮助我在生活中采取智慧的防范措施,远离任何可能让我犯罪的事情。请“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马太福音6:13)

马可福音 2:18-3:30

耶稣—— 是善是恶?

耶稣是谁?世上所有人,无一例外都需要面对这个问题:耶稣是恶人吗?他是否癫狂了?或者他就是神?这些可不是什么新问题。耶稣那个年代的人也需要从以上三个结论中做出选择。

耶稣不只是位伟大的宗教导师。他明确表明自己远非一位犹太拉比那么简单。耶稣对自己的身份作出了惊世骇俗的宣称。即便在《马可福音》这个相对较短的段落里,我们也能好几次读到耶稣对自己身份的宣称。

C.S.路易斯指出:“若仅仅身为人,竟然说出了耶稣所说的那些话,那他就绝不可能是位伟大的道德导师。”他要么癫狂了,要么是“地狱的魔鬼”。“耶稣到底是谁?你必须做出选择”。路易斯继续写道:“让我们千万不要存无稽之谈,说耶稣是个伟大的道德导师。耶稣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余地做出如此判断,他根本无意成为什么导师。”只有三种选择:耶稣要么是魔鬼,要么他癫狂了,要么他的宣称属实。

  • 他是恶者吗?

律法师说道:“他被别西卜附着!他是靠着鬼王赶鬼(1:22)。”其实他们是在说:“他身上有邪灵。”(30节第二段)

  • 他癫狂了吗?

人们这样议论耶稣:“他癫狂了。”

  • 他是神吗?

耶稣在此暗示,他就是那位新郎(马可福音2:18-19)。他说自己是“安息日的主”(2:28)。当邪灵喊着:“你是神的儿子”(3:11)时,耶稣并没有否认,而是“再三地嘱咐它们,不要把他显露出来”(3:12)。

耶稣是邪恶的,是癫狂了,还是神?我们对此问题的答案至关重要。

门徒与耶稣朝夕相处了三年,他们的结论是:耶稣真是神的儿子,是道成肉身的神,他拥有神的本质但选择以人的样式生活在世上(2:21-22)。

耶稣要求门徒(也包括我们)首先要“常和自己同在”,然后才差他们出去传道。(3:14-15)

耶稣对那些污蔑他是恶者的人说:“凡亵渎圣灵的,却永不得赦免”(3:29)。这句话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纠结。但任何为此担忧的基督徒都没有犯下“亵渎圣灵”的罪。因为凡悔改之人就会被神赦免。基督徒有这样的担忧(即悔改的意愿)就是他们并没有犯“亵渎圣灵”之罪的明证。

耶稣并非在此描述一种罪,而是指出某一类人的固有心态。耶稣没有说这些人已经犯了这项罪,而是警告他们正处在一个危险的境地中。这些人不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是文士,是被正式授权的、教导神子民的神学老师,他们每日与神的话语打交道。

“亵渎圣灵”是一种指善为恶、颠倒黑白的态度。这样的人已经陷入一种无法悔改的地步,因此也不可能得到赦免。卖主的门徒犹大就属于这一类人。(19节)

新约向我们保证,任何人,只要悔改转向耶稣,都可以被赦免。

主啊,你是我的新郎、我的主,你是神的儿子,我今天就来敬拜你!

出埃及 21-22

抑恶扬善

为了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神为百姓制定了许多规则。对现代人来说,其中某些条规可能显得怪异或苛刻。然而,如果我们将之与同时期其他民族的法律相比,就会发现以色列人的律法是非常人性化的,其中一些原则在今天看仍然合宜。

很多法律的目的是为了限制作恶。例如,人有正当防卫的权力,但不可防卫过当(22:2-3)。此外,还有限制报复升级的法律条文,这就是“以命偿命…以眼还眼…” 这条法律的意思是,量刑要根据伤害大小来断定,不能惩罚过重。

显然,这些法律条规是为审判官而非个人设立的(申命记19:18-21),它们是法官断案和量刑的指南,而非为个人寻求报复提供依据。事实上,除了死刑之外,这些处罚从未被按字面意思实施过,它们只是限定了量刑的最大尺度。而且以色列人通常都会以罚款和赔偿损失来代替肉体上的刑罚。

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摩西律法中有关保障奴隶权益的条文是革命性的。六年之后,主人必须无条件释放奴隶(出埃及记21:2);此外,律法还严格禁止主人随意苦待奴隶(20,26-27节)。摩西律法还特别注意保护妇女权益—— 在那个时代,妇女是弱势群体,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女性奴隶和男性奴隶会被区别对待(7)。奴隶可以结婚,或被赎买。(8-11)

同时,摩西律法也竭力宣扬良善。神说:“你们在我面前为圣洁的人”(22:31节第一段)。因此,神颁布了保护“寄居之人”的律法(21节),命令以色列人要看顾寡妇和孤儿(22节)。我们将在明天的经文中看到,以色列的律法中还有确保穷人得到“公正”对待的条款(23:6)。律法教导人们不要寻求报复,不要怀恨在心,而是要“爱人如己”(利未记19:18)。

律法帮助人们以相互依赖和彼此问责为基础建立一个和谐社会。每一条看似奇怪的条款实则都在帮助我们学会如何过集体生活,如何关心彼此。尤其在二十一世纪这样一个崇尚自我、人人孤立的社会中,基督徒更需要践行这些原则。我们遵行神的律法并不是因为不得不这样做,而是因为这样做能让我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按着神的形象造的,并以这个原则来对待每一个人。

主啊,请帮助我在生活中抑恶扬善。每个人都是按照你的形象造的,请帮助我以此为鉴,善待今天遇到的每一个人。

Pippa Adds

耶稣在安息日医治了病人(马可福音3:4-5)。这表明耶稣革命性地诠释了旧约律法。耶稣对旧约律法的理解与我们今天在《出埃及记》21和22章中所看到的真理如出一辙。

如何应对性方面的诱惑? 请参阅《新生命 新挑战》第五章 “如何面对21世纪的性”。这里有一些实际措施。

今日金句:

 你们要在我面前为圣洁的人。 (出埃及记22:31)

References

Further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how to avoid sexual temptation in particular can be found in The Jesus Lifestyle, chapter 5: ‘How to understand sex in the 21st century’.

C. S. Lewis, Mere Christianity, (HarperCollins, 2001), p.50

Joyce Meyer, Everyday Life Bible, (Faithwords, 2013), p.965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Scripture quotations taken from the Holy Bible,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Anglicised, Copyright © 1979, 1984, 2011 Biblica, formerly International Bible Society. Used by permission of Hodder & Stoughton Publishers, an Hachette UK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NIV’ is a registered trademark of Biblica. UK trademark number 1448790.

Scripture marked (MSG) taken from The Message. Copyright © 1993, 1994, 1995, 1996, 2000, 2001, 2002. Used by permission of NavPress Publishing Group. 

About this Plan

圣经日日行

本灵修小品的作者是甘力克和佩泊夫妇。它包含旧约、新约和诗篇(或箴言)三部分。本灵修集的目的是:帮助读者在一年内读完整本圣经。通过力克和佩泊的讲解,读者将更深刻认识神的话,晓得如何把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与耶稣建立更深刻的连接。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