اصدارات الكتاب المقدس

馬禮遜-米憐文理《神天聖書》

Chinese (Classical)

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1834年)是新教第一位來華傳教士,被譽為新教在華傳教事業之父。他不但完成中文聖經的翻譯,也撰寫了大量作品,包括中文語言學和學習教材、英文學習教材、中國概況和歷史、外國見聞、講章、宗教小冊子、傳教活動記錄,以及中國文學作品的英譯等。從現存馬禮遜的藏書來看,他對中國的典籍、文化和宗教文獻有相當廣泛的涉獵。

1804年,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差遣馬禮遜為傳教士,預備前往中國傳教。在預備期間,他在倫敦跟一名廣東人楊善達(Yong Sam‐tak,常音譯為容三德)學習中文。在他的協助下,馬禮遜抄錄從英國皇家學會借來的《拉丁文—漢文詞典》抄本,並大英博物館所藏的白日昇未完成的《新約譯本》之手稿(當時不知道這手稿的譯者)。1807年,馬禮遜肩負著把《聖經》翻譯成中文的使命,踏上了前往中國的征途。他到達廣州後,就立刻開始翻譯新約聖經。馬禮遜經過考慮後,決定採用中間文體,一種結合古典經籍註疏並以《三國演義》為典範的文體,從而不論是否受過較高教育的人都可以讀懂,且不失古書典籍的莊嚴肅穆。雖然馬禮遜聲稱有使用希臘文和希伯來文文本(包括《七十士譯本》),但一般認為他主要還是以英譯本(《英皇欽定本》)為主。他的《新約》譯文大部分參考天主教白日昇的《新約譯本》。由於他所採用的白日昇抄本部分中的福音書是耶穌生平合參(參《白徐譯本》翻譯簡史),所以他實際採用的部分主要是《使徒行傳》和保羅書信部分(白日昇的翻譯只有到《希伯來書》第一章),而他最先出版的單行本也是《使徒行傳》(1810年),之後才出版福音書。馬禮遜獨力完成聖經《新約》的翻譯,於1813年完成,1814年在廣州出版。

1813年,同樣是倫敦會的傳教士米憐(William Milne,1785-1822年)來到澳門,協助馬禮遜的翻譯工作。由於馬禮遜在翻譯工作中比較有經驗,因此,在與米憐的合作中,他一直擔當領導者的角色。他們合譯的《舊約》部分於1819年完成翻譯。整部聖經於1823年在馬六甲出版,共21卷,取名為《神天聖書》。可惜,米憐並沒有見到整本聖經的出版,他在修訂最後兩卷聖經時不幸染病,於1822年逝世。1824年,馬禮遜和他的兒子馬儒漢(John Robert Morrison,1814-1844年),把譯本呈交給大英聖書公會。

由於馬禮遜大量使用白日昇的新約譯文,馬殊曼因而質疑馬禮遜《新約》部分翻譯的原創性。然而,此譯本對新教日後的聖經翻譯具有重大的影響,聖經公會和英國差會對此譯本作出高度評價。


United Bible Societies

神天聖書 الناشر

تعلم المزيد

ترجمات أخرى منشورة بواسطة United Bible Societies